波新聞—黃朝健
北歐AI超算基地結合綠能,美國則擁抱小型核電,台灣面對AI帶動算力爆發,卻卡在能源結構轉型瓶頸。重啟核三公投話題再起,能源政策如何因應AI時代龐大電力需求,攸關產業競爭力與國家未來。
AI算力爆發與能源壓力
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LLMs)如 GPT 系列,對高效能計算資源的需求呈現爆炸式成長。這些模型在訓練與推理過程中,需要執行大量複雜的矩陣乘法和浮點運算,對算力的要求極高,進而帶來龐大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問題。
根據史丹佛大學2021年AI100報告《Gathering Strength, Gathering Storms》,訓練一個大型模型的碳足跡,相當於數百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且隨著應用普及,推理階段的能源消耗同樣大幅增加。
全球AI算力工廠的綠能布局
面對龐大的算力需求,全球科技巨頭紛紛投入建設AI「巨型算力工廠」(AI Supercomputing Factories),結合先進硬體與綠色能源,降低碳足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以北歐為例,OpenAI於挪威納維克設立的超級運算中心,100%採用水力發電供電,成為AI算力與可再生能源完美結合的典範。北歐國家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水力與風力資源,打造低碳、高效的AI基礎設施。
2024年初,歐盟宣布投入數十億歐元基金,推動建設節能、低碳的數據中心和超算設施,加速再生能源在AI產業鏈的滲透。美國能源部亦於2025年,擴大資金支持小型模組化核電(SMR)技術,為AI算力工廠提供穩定、低碳的電力供應。亞洲地區,如韓國、日本,也積極布局綠能超算基地,致力成為全球AI算力競賽的關鍵角色。
(圖:pexels攝影師:Ali Le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