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刻在旗山生活文化園區農村交流所展出,其中一副民國40年代的「神豬比賽」照片,刻劃出當年客家族群對於傳統民俗祭祀的重視,令人勾起無限時空回憶。
「杉林日光照相館-張連有、張仁葵父子攝影回顧展」,即日起至5月20日止展出,精選張氏父子拍攝53張珍貴照片。神豬比賽照片,當時是旗山、美濃地區客家族群大盛事,參賽客家鄉親甚為踴躍,照片獲獎神豬為亞軍,係邱姓鄉親豢養,養得「肥滋滋」,大人小孩與神豬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
展出同時,由張仁葵次女張春香做語音介紹,她指出,客家鄉親為了參加神豬比賽,均極盡能事在豢養過程中,「伺候」呵護,無微不至。
據記載,早期,神豬比賽應源自於客家義民廟,為表示對「義民爺」的尊敬,以「肥要更肥,精益求精」發展出神豬飼養比賽。神豬養殖戶包括:受委託代養,及自己養神豬出賽兩種,據悉,「得等」神豬,飼養戶可能得到上百萬元的獎金。
剛出生獲選當神豬的小豬,必須經過閹割;一年後體重約達4、500台斤時,神豬養殖戶會將豬隻關進用粗竹管或鐵管架設的「窟」中,隨著豬的成長調整高度,讓豬無法站立及自由行動,謂之「下窟」。等到長成5、600台斤時,就開始以人工餵養;透過餵食專用的管子,強迫灌食流質食物到神豬嘴裡。體重超過600公斤的神豬,每天灌食一到兩次,每次約灌入40斤的食物。這樣的過程前後約3年時間。
「神豬文化」普遍流行於臺灣民俗祭祀慶典中,比較知名為農曆7月義民普渡祭祀與大年初6的三峽清水祖師廟。
神豬文化一度遭受動物保護團體批評,甚至登上國外媒體,認為飼養豬隻遭受灌食等不人道對待,隨著保育觀念盛行,神豬飼養已逐漸交由專業養豬場飼育,已減少非人道餵食,有些神豬也逐漸被平安米做成的「米豬」來祭拜,符合現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