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提供/202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入選台灣團隊合影:左起影展主席林浩立、《大豹:洄游》導演曾宇平、《退潮坐在岸邊》導演潘志偉、《流離之岸》導演勒嘎.舒米、影展策展人施永德)
【WoWoNews】兩年一度的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於今(26)日舉辦開跑記者會,本屆影展主題「後/工業傳說」精選來自10個國家的18部作品,希望透過電影與觀眾討論社會經濟轉型下對傳統社群帶來的影響,記者會上,除了影展主席林浩立及策展人施永德分享今年籌備影展的心路歷程外,三位入選本屆影展的台灣導演也在記者會上分享他們的電影,其中勒嘎.舒米和潘志偉導演皆出身自花蓮,他們除了心繫花蓮災情,也希望觀眾能透過這些紀錄片,來反思自己能夠透過什麼樣的行動來幫助原住民,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將於10月16日至19日在真善美劇院登場。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民族誌影展,自2001年創立至今,已陪伴觀眾走過四分之一世紀,透過這些包含文化與歷史,描繪部落或社區的紀錄片,介紹人類學家關注的多元議題。本屆的影展主題「後/工業傳說」則試圖討論在現代社會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對社區或部落如何帶來影響,並探討地方如何在這樣的過程中,尋找恢復自然狀態的可能。
( 照片: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提供/202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策展人施永德(左起)與影展主席林浩立合影)
本屆民族誌影展的主席與策展人皆為新接任。主席林浩立致詞時表示,自己還是學生時就開始看民族誌影展,也從影展的作品中獲得養分,但他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承繼已故的胡台麗導演,以及前任主席藍美華老師,接下這項重責大任,他感性表示期望大家能繼續支持影展,期待未來觀眾有機會走出屬於自己的記憶之路。
策展人施永德出身自美國,因多年前來台做交換生而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此次他帶領選片小組從來自全球1608件的報名作品中挑出共18部入選電影,他表示在台灣影展林立的情況下,一直在思考民族誌影展能為觀眾帶來什麼,他認為,其實民族誌電影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並深度探討人性本質,期待本屆影片能為觀眾帶來新的思考。
(照片: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提供/本屆焦點導演潘志偉希望透過作品讓大家關注原住民議題)
本屆影展共有三位台灣導演入選,他們也出席今日記者會分享心情,其中獲選為本屆台灣焦點導演的潘志偉,以及勒嘎.舒米導演都出身自花蓮豐濱鄉,兩人也在致詞時不約而同提起近期發生的花蓮災情。勒嘎.舒米導演的《【流離之岸】1877 Cepo’ 戰役》耗時三年完成,透過探索發生在1877年屠殺事件的紀錄片,發掘台灣不為人知的原住民歷史,他提及自己今日從花蓮北上時,看到車站有許多拿著鐵鏟要前往救災的民眾,自己則是要前往台北分享作品入圍的心情,情緒相當複雜,他認為民族誌影片能反映當代原住民的處境,也希望能從中提出反思。
(照片: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提供/《【流離之岸】1877 Cepo’ 戰役》導演勒嘎.舒米出席記者會分享心情)
潘志偉導演則說,得知自己獲選為本屆焦點導演時很開心,但也感受到自己似乎肩負起一些責任,本屆影展將選映他的《部落|對話》作為開幕片,也放映他長年跟拍新店溪州部落的最新作品《退潮坐在岸邊》;潘志偉表示,他在網路上看到很多光復鄉的災情,自己也在思考要如何在這樣的時間點和大家討論民族誌影片,他希望可以透過本屆放映的影片,促使觀眾能更關注相關議題,以及思考可以給與原住民什麼樣的幫助。
( 照片: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提供/《大豹:洄游》導演曾宇平致詞時說一直很希望作品能在民族誌影展放映)
而《大豹:洄游》是導演曾宇平在一次機緣巧合下,開始追尋母親家族被塵封百年的歷史,他表示,自己學生時期接觸的都是金馬獎或歐洲影展的電影,直到接觸到民族誌電影後,帶給他許多啟發;他笑說自己其實拍攝電影,從沒想過要參加比賽或得獎,但一直希望作品能去民族誌影展播放,這次能夠帶著媽媽家族的故事參加影展算是終於圓夢,也很期待觀眾的反應。
擔任本屆影展宣傳要務的「影展之友」沈可尚,因臨時有工作不克前來,但也特別錄製影片推薦,他表示,原本對民族誌影展的印象是,必須要對人類學或社會學有研究,才有資格進場觀影,但他在看過幾部片之後,對片中自由且具想像力的呈現深受吸引,他特別推薦了《北鵜島村》、《森林裡的割膠詩人》、《公路上的遊牧人生》,並邀請觀眾帶著輕鬆的心情進場觀影,相信除了開拓自己的視野,也會得到不少收穫。
The post 202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十月台北登場 聚焦後工業社會生活樣貌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