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許方達/整理報導
日前南韓科學家發表以「LK-99」合成出常溫常壓超導體成果,引發全球關注,甚至一度掀起股市波瀾;但隨著各國、包括台灣的實驗結果紛紛出爐,發現這項南韓所宣稱的「常溫超導體」恐怕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不過,這股「超導熱潮」似乎還留有星星之火,國科會週三(16日)指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仲崇厚研究團隊,與國際頂尖實驗團隊、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共同合作,首度成功解開稀土族超導體中的「奇異金屬量子臨界糾纏態」形成機制,研究成果於112年2月刊登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將有助於解開「高溫超導體」形成機制。
合影左起為臺大物理系高英哲教授、國科會自然處羅夢凡處長、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仲崇厚特聘教授、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張永業博士。圖片來源:國科會提供
超導體的無能量損耗特性,對電力傳輸、量子電腦及量子計算等領域具有關鍵應用,對科技發展、改善生活和環保節能都有重大價值;不過現階段,超導體只能在極低溫或極高壓的環境下出現。至於韓國科學家宣稱找到「常溫超導體」材料發現,仲崇厚教授指出,「經國際各方檢驗後,認為具有抗磁性的不良導體,應該並非室溫超導體」。
要找到「室溫超導體」材料前,許多科學家都先嘗試往高溫超導體材料下手,並想了解形成機制。仲崇厚教授說明,「高溫超導機制是怎麼樣形成的,跟奇異金屬有密切關聯,如果我們可以知道奇異金屬形成機制的話,我們可以解開高溫超導謎團」。
學界認為「高溫超導體」有潛力運用在磁浮列車、電力傳輸等,讓能源應用更有效率,也有助於量子電腦、量子科技的發展。仲崇厚團隊的研究躍上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國科會表示,該研究為台灣團隊主導,為台美基礎科學合作樹立新的里程碑。
這篇文章 LK-99常溫超導留謎團 台美攜手突圍「高溫超導體」 最早出現於 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