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專題
1960年5月23日病逝的閻錫山,終年77歲。在他去世前,曾給家人立下遺囑,總共是7條。 第一,喪事宜儉不宜奢。第二,來賓送來的挽聯可收,但不得收挽幛。第三,靈前供無花之花木。第四,死後早日出殯,不作久停。第五,不要過於悲痛而放聲大哭。第六,碑墓刻上他的日記第100段和第128段。第七,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補心錄》一遍。《補心錄》是閻錫山的爺爺,摘抄聖人名言做的合集,用來教育閻錫山的。
遺囑裡面有些話,發人深省:「入世不陷,出世不脫,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另外,閻錫山去世前還給自己寫了3首挽聯。告訴家人,在指定位置貼上。 第一首貼在靈前。 避避避,斷斷斷,化化化,是三步工夫(工作)。 勉勉勉,續續續,通通通,為一等事功。 橫披為:朽去化欲。
第二首貼在簷柱。 擺脫開,擺脫開,粘染上洗乾淨很不易。 持得住,持得住,掉下去爬上來甚為難。 橫披為:努力擺持。
第三首貼院中。 有大需要時來,始能成大事業。 無大把握而去,終難得大機緣。 橫披為:公道愛人。 他的第三道遺囑,不能供奉已經開花的植物,代表他的夙願未達成。 關於日記,其實很多民國風雲人物都喜歡寫日記,在閻錫山的遺囑中,特意強調,碑墓刻上他的日記第100段和第128段。
自挽聯點出他潔身自好之外,更多的都是壯志未酬。這也與他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自從離開山西太原,他便沒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雖然曾被委以重任,但更多都是為了同李宗仁制衡。李宗仁去了美國後,閻錫山也失去了利用價值,地位一落千丈。 為什麼閻錫山不去國外呢?想去,但是去不成。以白崇禧為例,小諸葛曾受到約旦國王邀請。當時白崇禧是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準備出訪中東。但被蔣介石知道後,直接示意伊斯蘭教協會改選。
閻錫山懂得遠離權力中樞自保,隱居能夠避嫌又不必在台北市受到監視,在臺北陽明山附近金山找了塊地方就住下了。因為那裡的景色,非常像他的老家山西五臺山。
1950年搬進金(菁)山,1960年去世。十年間,蔣介石和陳誠出於禮貌,各自看望過他一次。其餘所有大員,沒人去看過他。晚年的閻錫山,著書為主,他是軍閥裡面文化素養比較高的,著作有《三百年的中國》,晚年生活相對淡定從容的,但內心也充滿了憤懣。
7道遺囑和3首挽聯,也盡顯低調。軍政大員,文才武略都有的曹操,當年遺囑也是簡單,《遺令》裡面只提到「分香賣履」,沒有提到兒子要如何篡位或是國家大事,其實平日交代清楚,遺令就簡化,權力的事情,政治的不愉快,不會寫在遺囑文字中。
山西王閻錫山,三十多年鎮守太原,竟然老死在北台灣,國外,子女可以去,他不行,大陸留在那裡下場也不會好,進退失據,能夠不嘔嗎?
圖片:維基百科 來台灣擔任首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的閻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