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翁順利/台南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長期致力使用方藥和針灸雙管齊下,改善癌症病友的西醫治療後遺症,發現患者越早接受診治,緩解症狀的成效就能明顯呈現。
56歲的劉女士,2年前被診斷出乳癌,歷經了手術及化療,但因不堪化療副作用而暫停治療,後改口服藥。隨後因腹脹痛、胃口差,再檢查發現腫瘤轉移至肝臟,今年開始肝動脈化學藥物灌注治療。住院化療後出現血球數不足,因感染發燒而延長住院。
劉女士覺得身體虛弱、胃口差,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癌症特別門診診治,2週後氣色明顯好轉,不適狀況改善許多;楊茲甯醫師記得患者首次看診時,虛弱無力,需家人攙扶才能走進診間,語音低微連說話都感到吃力,診脈發現脈象弦細緊繃,研判氣機堵滯嚴重,肝氣鬱結不通會攻剋脾土,是造成諸多不適症狀的主因。
楊醫師施治以疏肝補脾、養氣調血以及降逆止嘔的方藥,第二次回診時,劉女士的氣色明顯好轉,漸不需他人陪同,可獨自來看診。劉女士表示,配合中藥治療後,她的精氣神均提升不少,噁心嘔吐腹脹情況改善,慢慢吃得下。
因手腳末梢麻木及小腿腫脹痠痛影響睡眠,加入針灸治療,選擇肝經、膽經、脾經、胃經的穴位,疏導全身堵滯的氣血循環,再加上手足末梢的「八風穴」、「八邪穴」來減輕手足末梢麻木的情形。
楊茲甯22日也舉出5個類似案例,分別是40至50歲的女性癌症患者,更以乳癌居多,在西醫抗癌治療過程中,出現噁心、嘔吐、嘴破、皮膚癢、手腳末梢麻木、白血球和血小板下降、疲倦、睡不著等不適症狀,治療較早的緩解效果就比較明顯和持久。
她舉例說,手術傷口緊繃、刺痛,可使用疏經通絡的藥物;化療後出現的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可使用健脾理氣和胃的藥材,血球數不足導致疲憊虛弱,不堪負荷日常活動則須補氣養血;放療後皮膚紅腫發癢,可施用清熱涼血止癢的藥物;賀爾蒙藥物如泰莫西芬、復汝納治療出現的類更年期症狀、關節痠痛等問題,可用疏肝滋陰補腎的藥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