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瓊瑤的離世,在海峽兩岸和華人世界引發了巨大感慨和懷想。今年的臺北上海雙城論壇上,臺北市長蔣萬安特意引用瓊瑤童年時代在上海讀小學的經歷,說她後來在臺灣文壇綻放光芒,並成為首位赴大陸拍片的臺灣影視製作人,加深了共同的文化記憶。
瓊瑤在自傳《我的故事:雪與火交織的人生》中寫道:戰爭代表的就是流浪與苦難”,這些都提醒著交流與和平的重要。瓊瑤在自傳中寫到,從六歲就開始逃難,兩個弟弟跟家人差點走失,媽媽痛苦到想帶她去跳河,顯示出在戰爭時“人民如草芥”。回顧起來,瓊瑤祖籍湖南,上海讀小學,臺北蜚聲文壇。可她與北京這座城市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她的父母在北京相戀、結婚;1988年瓊瑤首次回大陸探親,首站便是北京;1997年,電視劇《還珠格格》在北京開拍,第二部主要外景地設在北京昌平的老北京微縮景園……通過瓊瑤的自傳《我的故事》《不曾失落的日子》《剪不斷的鄉愁》三書,從中可見瓊瑤對北京城的真情實感。
名字為紀念“兩吉女中”
瓊瑤的父親名陳致平,祖籍湖南衡陽,生於南京,長於北京;母親名袁行恕,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北京,長於北京。北京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瓊瑤的父親陳致平從北京的輔仁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兩吉女中”任教,瓊瑤的母親正在此讀書,相差7歲的二人產生“師生戀”。“兩吉女中”是私立學校,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在北京盧溝橋發動軍事進攻,就此全面進攻中國,北京淪陷。此後,瓊瑤父母遷到四川成都。1938年4月,瓊瑤與孿生弟弟出生,瓊瑤本名陳喆(讀音同哲),即紀念“兩吉女中”。
瓊瑤4歲時,父母帶三個孩子回湖南老家。一是成都物價飛漲,父親在幾所學校教書,好幾份薪水仍難維持全家生活;二是瓊瑤的爺爺年事已高,想念孫輩。當時,瓊瑤的父母認為,“戰爭絕不會打到湖南”。可是1944年,日軍進入湖南,瓊瑤一家隨鄉民逃入山溝。瓊瑤第一次見到了戰爭中生死的殘酷,全家隨難民去廣西,準備經貴州回到沒有被日本佔領的四川。路上艱苦異常,瓊瑤的兩個弟弟又走散了。在自傳中,瓊瑤寫到,父母痛苦到要帶著小瓊瑤親一起投河,出於本能,瓊瑤放聲大哭。哭聲喚醒了昏沉的母親:“不能死。我們死了,鳳凰(瓊瑤的小名)怎麼辦?”三人又爬上岸。
逃難中,瓊瑤一家得到曾彪連長幫助,失散7天後,他找回瓊瑤的兩個弟弟。這段顛沛的經歷塑造了瓊瑤:一是“我的國家民族觀念,就是在這槍口下建立起來的”;二是從此相信偶然,“我雖是無神論者,卻相信‘命運’二字”。抗戰勝利後,瓊瑤一家先後在重慶、上海居住,1949年遷至臺北。
1981年元月,大陸的《海峽》雜誌首次將瓊瑤小說介紹給大陸讀者。1985年至1986年,大陸掀起“瓊瑤熱”,北京所有路邊書攤都在賣瓊瑤的書。北京作家肖復興在《中學生瓊瑤熱》中寫道:“80%的女中學生迷上了瓊瑤。一所中學的一個初二的班裏90%的學生(包括男生、女生)迷上了瓊瑤。一個高一的班裏50%的學生讀瓊瑤的小說。她們少則讀三兩本,多則讀十幾本、二十幾本。”
大陸學界對“瓊瑤式愛情”亦有批評,但更開明、更緩和。上世紀80年代,除了思想解放,還有生活方式解放,人們就能看到,瓊瑤小說除了尊重情感、至情至性,還有家國情懷、對傳統文化的敬意。
1988年,瓊瑤、平鑫濤首次回大陸探親,第一站定在北京,她說,因“那兒是我父母相識相戀到結婚的地方,那兒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兒,是我歷史課本上一再重複的地方,那兒,也是我在小說中、故事中所熟讀的地方。”
他們在京劇名家馬連良故居聽戲;嘗北海公園的仿膳風味,尤喜豌豆黃、白雲卷(芸豆卷)、小窩頭等;逛了琉璃廠;結識文化名人;看了動物園的熊貓;在圓明園想起元曲中的句子;還打算夜登長城(後改成早晨)……
1989年4月,瓊瑤再回北京,在頤和園裏住了三天。
1997年,瓊瑤“心血來潮,忽然改變風格”,寫出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第二部主要外景地設在北京昌平的老北京微縮景園,但這個微縮景園是依據“民初北京”而建,非“清朝北京”,致電視劇穿幫不斷:
比如永琪和小燕子、簫劍等人在街頭賣藝,被李大人發現蹤跡那一場,永琪身後布招牌赫然寫著鬥大的三個字:照相館。道具師在每條街上都掛上“萃華閣”的招牌,結果在電視劇中,北京、洛陽、南洋、無名小鎮上,都有“萃華閣”,瓊瑤只好說:“萃華閣是乾隆時期的7·11,到處有分店。”會賓樓重新開張那場戲中,乾隆乘馬車前來,背後牆上有三個大字:銀行牌。
雖有瑕疵,《還珠格格》卻創出收視率奇跡,從瓊瑤小說到瓊瑤劇的華麗轉身中,北京城也是見證者。而瓊瑤說,就是北京給了她這部戲最初的靈感。1997年,瓊瑤到北京旅遊,路過一個叫公主墳的地方,瓊瑤說:“我到過北京很多次,對北京的地名和巷名很感興趣,因為它很寫實。例如帽兒胡同像帽子,狗尾巴胡同像狗尾。看到名字就可以想像它的地形。可是北京有個地區叫公主墳就非常奇怪了,一問才知道,相傳,在乾隆時期,乾隆收了一個民間女子作為義女,封為格格(滿族語公主的意思)。這位格格去世後,因為不能葬在皇家祖墳,所以就葬在公主墳這個地方。當然,那時這裏是一片荒煙蔓草的地方,因為有幸葬了一個公主,從此就叫公主墳,一直沿用到今天”。
就在2024年9月到11月,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瓊瑤女士“滄海桑田心如故——瓊瑤文學回顧展”。展出瓊瑤60餘件珍貴的手稿以及不同語言的譯本,其中絕大部分是首次展出。86歲的瓊瑤還專門寫作了展覽序言。她提到,能到中國現代文學館辦創作回顧展,並且北京的作家出版社把她完整的67部作品71冊書重新再版,加上最新的一套長篇小說《梅花英雄夢》首次出簡體字版,“我除了感謝,還是感謝,感謝!”在她人生的最後,她父母生長的地方——北京,給了她文學創作的總結,這是不是一份深厚的緣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