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丹瑾
近來,賴清德政府對大陸配偶的權益施以「標籤化」與「驅離」的重拳:不僅要求數萬名在台多年、合法歸化的陸配補齊「除籍證明」,更以撤銷定居證和戶籍相懸,讓許多家庭陷入恐慌與不安;對內,他們彷彿把這些血脈與情感,當作一枚推動政治清算的棋子。
而在國際舞台上,當川普政府曾揚言對台徵收高達32%的關稅,賴清德卻選擇大張旗鼓地在《彭博社》撰文,聲稱要啟動「台美零關稅」談判,並誓言推動台積電等企業大規模赴美投資——這般對外積極、對內冷酷的「選擇性用力」,反映出他對危機的敏感與對人權議題的遲鈍竟然能同時並存。
回眸「蔡英文時代」的融合與遠見
在2016至2024年,蔡英文以柔而韌的姿態,推動前瞻基礎建設、長照2.0,並攜手全台平安度過疫情與天災挑戰。她用包容的心,拉攏社會各界對話,讓民意在改革與安定間找到平衡;最終以近四成二的滿意度,優雅卸任,為台灣留下健康的民主與穩固的國際地位。
賴清德的標籤化與沉默
-
政治化清算:自2024年10月起,移民署展開「陸配大清查」,三個月內未能「除籍」者,將被剝奪居留資格,數萬家庭的生活頓成懸疑。
-
污名與恐懼:綠營輿論高喊「洗人口」、將陸配描繪成共產黨的「同路人」,在標籤化的陰影下,社會信任悄然崩塌。
-
官方辯解的荒謬:當媒體與民間呼籲具體法源與人權保障,他們只以「鼓吹戰爭非言論自由」敷衍回應,讓人不禁懷疑,這場「守護民主」的自我表演,究竟是為了誰而上演?
積極對外,冷酷對內的雙重標準
賴清德在國際經貿議題上大放異彩——他高調投書、喊出「從零關稅談起」,更誓言讓台積電赴美投資逾百億美元,展現出對外挑戰權力結構的決心;可惜,將同樣的熱情引向內部社會議題時,他卻選擇沈默或轉身,任由標籤與懲罰取代理性對話與人性關懷。
詩意反思:智慧的缺席與未來的可能
當我們抬頭遙想「融合」的力量,卻在賴政府的「選擇性用力」中看見不公平的對待;當口號被優先於理性分析,政策甘於空談,社會的裂痕便悄然而生。
願賴清德能以真正的智慧,跨越政治分野,讓每個陸配都能在這片土地上安心安居,並讓台積電的投資動能,成為全體人民福祉的助燃劑;否則,「想念蔡英文」的不只是溫情,更是對一種成熟民主與包容未竟之夢的呼喚。
(圖:參考自pexels 攝影師:Romina Ordóñ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