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根據兒福聯盟《2024台灣兒少運動狀況調查》,七成以上11至13歲學童運動量未達世衛建議,引發外界對體適能不足的高度關注。高雄市議會今(25)日舉辦「高雄市國中小兒童體育課程及體適能現況檢討」公聽會,由黃柏霖議員主持,專家學者齊聚,建議從提升體育課時數與推動家庭參與著手,強化學童運動習慣。
黃柏霖議員以自身推動柴山背水活動17年的經驗為例,呼籲社會重視學童體能教育。他指出,隨著課程壓力加重及兵役期縮短,學生體能日益下滑,應從校內課程、家庭支持與制度設計三方面並進。他強調,這次公聽會是推動改革的開端,期待形成具體改善策略。
教育局回應指出,目前已推展百餘體育社團與晨間活動,並建置百座光電球場,未來將持續精進場地設備與師資培訓,強化教材結合運動益處、情緒教育與健康飲食觀念,讓學童建立主動運動的良好習慣。
高雄醫學大學教授田英俊建議,每週應至少安排三節體育課,無課日則設計一小時課後活動,並導入運動護照制度,將體能表現納入評鑑與成績。他也提倡活化閒置空間、設置「體能角落」,鼓勵班際友誼賽與親子運動,增加活動誘因。
同校運動醫學系教授林槐庭強調,運動有助活化大腦與提升學習效能,體育課應多元化,由多位教師授課更能引發學生興趣。他主張以走廊短暫活動取代靜態學習,並結合觀賽作業、假日場館與暑期活動,推廣全民運動氛圍。
國立屏東大學副教授紀恩成則指出,引進如匹克球等新興運動可提升學習動機,體育課可彈性安排於氣溫適宜時段,搭配「運動愛台灣」資源,結合社區辦理親子活動,打造學校與家庭共同參與的運動環境。
屏大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建議推動「課外活動推進計畫」,透過大學資源協助中小學設計運動課程與成效評估,同時加強週末家庭運動日,提升家長運動意識,促進親子共同參與。
樹德科大副教授吳建德直指升學壓力導致體育課常被犧牲,家長觀念需改變。他建議參考美國做法,寒暑假作業納入體適能紀錄表,並從課綱與立法改革體育時數,全國一致推動,才有可能建立真正重視體能的教育文化。
黃柏霖議員強調,良好運動習慣影響一生健康,當前通勤便利反而降低孩子活動機會,應透過晨間運動、校際賽事與課間活動多元補強。他表示將持續召開公聽會,凝聚共識推動具體政策,為學童打造健康、強健的未來。
【漾新聞】#漾新聞 #高雄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