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政時報 包克明/臺北報導】
原住民族委員會104年推動成立首個「文化健康站」迄今已屆滿20年,國民黨平地原住民立委黃仁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提出書面質詢,針對目前全國累計已成立幾處文健站,涵蓋面能否落實當初照護原住民長者的目標?各地文健站實務上所面臨的營運盲點,以致文化傳承與健康照顧的功能未能完全發揮,希望原民會具體擬具改善方案。
黃仁指出,目前有不少文健站是由教會承辦,空間使用教會場地,再加上一個部落只有一個文健站的不成文規定,在人數較多的部落,原則上是由宗教提供相關的服務。但是,通常由教會承辦的文健站提供的服務品質比原民會的文健站好。試問,具體該如何在人數多的部落,提升文健站的服務品質?

黃仁表示,分析原民會統計,現行要求八成的到站率,如果未達六成累積三次,便會被要求改善或調整人數。但是,現實中長者為何不來?為何來過之後就不再來了?這種將長者限定在固定空間與時間中進行課表化的規劃,不就是幼兒園的管理模式?再者為何有些長者在11點左右才來?因為文健站與長者從事農作的生活作息難以搭配,以致顯現窒礙難行的結果,造成美意的虛擲浪費。
黃仁強調,當初推動成立文健站主要是希望持續擴大涵蓋面來弭平原住民族與都會地區之間的醫療及社會福利資源的差異。即便文健站延續了世代間文化傳承的精神,但並非每位原住民長者都能享有相等的資源。
黃仁說,文健站的經費來自衛福部的長照基金,每站每年有80至99萬的業務費,伙食費來自「業務費」,原民會主委曾智勇去年7月1日宣佈「每餐不得低於50元」提高為「每餐不得低於60元」,事實上,多數的文健站餐費早已高於60元,有的文健站採取外叫便當甚至是100元。因應物價上漲,導致文健站左支右絀。希望爭取提高預算編列,將餐費提高至100元。
黃仁指出,照服員是文健站的核心靈魂,但照服員的待遇從2015年時大約1萬5000元,到2019年2萬7000元,現在照服員的薪資大約僅有3萬3000元,今年軍公教人員調漲薪資3%,照服員也是公務體系的公務員,他們為何沒有加薪?照服員薪資停滯了很多年都沒有調整,現實中,照服員人力嚴重缺乏,就是因為待遇問題未能同步調薪所造成,相信若能依法、依比例調整!相信這將有助於吸引原住民年輕人回鄉或在都市服務部落長輩。
黃仁認為,隨著近一半(50%)的原住民人口由原鄉移居到都市,民國106年後,原民會開始在都會地區建設文健站,由於都市原住民的居住型態不似部落集中,因此難以尋找原住民人口密度較高的服務據點,當尋覓到文健站又可能面臨租金過高,都市文健站的選址困難,連帶影響原住民長者前往意願,造成到站率低落的情形。應該想辦法加以克服。
黃仁說,文健站照護服務的對象,有包括55 歲以上輕度失能原住民族長者等六大類,受限於接送交通不便、工作及家庭因素等情況,讓許多原住民長者前往文健站的意願低落,建議是不是應該考量每站都固定配發交通車,若站內有需接送長輩,除仰賴民間團體捐贈車輛或照服員私車接送,也可以選擇搭乘交通車,以解決因交通問題造成績效不彰的隱憂,落實當初設置文健站的美意。